
文七: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而至此?”屈原曰: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夫圣人者,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举世混浊,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璃?何故怀瑾握瑜,而自令见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,又安能以晧晧之白,而蒙世俗之温蠖乎?”乃作《怀沙》之赋。……于是怀石,遂自投汨罗以死。
翻译:屈原到了江边,披散头发,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,脸色憔悴,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。有个渔翁看见他,问他说:“您不是三闾大夫吗?为什么来到这儿?”屈原说:“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,只有我一人清白,众人都昏醉了,只有我一人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”渔翁说:“聪明通达的人,不被外物所拘束,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。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,为什么不随从世俗,与之同流?众人都昏醉了,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,喝众人的薄酒(与众人同醉)?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,而使自己被放逐呢?”屈原说:“我听说,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,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。作为一个人,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,蒙受外物的玷污呢?我宁可投入江水,葬身于鱼腹中,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,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?”他就写了《怀沙》赋。……于是抱着石头,自投汨罗江而死。
解读:“命运的击打一次比一次残酷,更残酷的是屈原离祖国、离君王越来越远,他越来越难以有机会去为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,他的理想和忠贞君王不了解,他的人格和道德遭人亵渎,为此他痛苦不堪。表现在外表上就是“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”给人感觉屈原像一个得了绝症的神经病。
这时渔父与屈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(当然,渔父很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人物)。这段对话主要有两层意思:第一、让屈原解释自己为什么被流放?屈原的回答是:“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当一个人以超卓、坚毅的人间清醒面对浑浊而皆醉的人世,过洁必然世同嫌。第二、渔父劝屈原不要怀瑾握瑜,而要随波逐流,屈原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的原因,并以死明志。其实,渔父和屈原的话,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,一种选择生,一种选择死。一般人都悦生而恶死,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,但是屈原宁死而不苟活,可见他是有精神(道德)洁癖的人。这种为心中的理想、为了自己高洁的人格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做法,在浑浑噩噩的浊世中,它有如一种精神的灯塔,千百年来永远照耀着人们、引领着人们,照耀出人心中的小我,让人敬仰。
有一个疑问是:屈原可不可以不死?死,是他冲动的选择?还是理性抉择的必然?也许这是一个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问题了。从文本来看,屈原是经过理性思考最后才做出死亡的抉择。有没有证据证明?答案是有!比如:“虽放流,眷顾楚国,系心怀王,不忘欲反,冀幸君之一悟,俗之一改也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志焉。”可见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,忠诚于君王,他很想振兴自己的国家。再比如“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”可见因为被君王放逐,因为理想不能实现,屈原的身心都极度痛苦,以至于形体憔悴,不成人样了。这都暗示他有死亡的气息。
原文八:屈原既死之后,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辞而以赋见称;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终莫敢直谏。其后楚日以削,数十年,竟为秦所灭。……
翻译:屈原死后,楚国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这一班人,都爱好文学,而以善于作赋被称赞;但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,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。此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,几十年后,终于被秦国灭掉。……
解读:本段主要写屈原死后,他对后世文学和政治上的影响。“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辞而以赋见称;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。"一个“皆祖”可见屈原在辞赋这一块对后世文学影响之大,可谓开辞赋文学之先河。而“”终莫敢直谏。其后楚日以削,数十年,竟为秦所灭。"这一句,反面证明屈原对楚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
原文九:太史公曰:“余读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招魂》《哀郢》,悲其志。适长沙,观屈原所自沉渊,未尝不垂涕,想见其为人。及见贾生吊之,又怪屈原以彼其材,游诸侯,何国不容,而自令若是!读《服鸟赋》,同死生,轻去就,又爽然自失矣。”
翻译:太史公说:“我读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招魂》《哀郢》,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。到长沙,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,未尝不流下眼泪,推想他的为人。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,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,哪个国家不会容纳,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!读了《服鸟赋》,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,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,又茫然若有所失了。”
解读:面对屈原,司马迁有很强烈的共情。先是“悲其志”,然后是“观屈原所自沉渊,未尝不垂涕”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们都有理想、有才华,都忠贞高洁,都渴望为国家做一番事业,但是都遭到君王的“侮辱和虐待”,所以司马迁为屈原“悲其志”,为屈原“未尝不垂涕”,其实就是为他自己而悲,为他自己而流泪。
但是,让司马迁一时想不通的是,屈原如此有才华,如果要去游说其他诸侯国,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?可是他偏偏选择了这样的一条道路?后面他读贾谊写的《服鸟赋》——主要内容写贾谊被贬长沙时见猫头鹰(古人视其为不祥之鸟)入室,借与服鸟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,融合了道家齐生死、等祸福的思想,他明白了当士人“兼济天下”的路径受阻时,往往通过天人哲学的思考,在更高维度上重建生命意义。这种“自失”不是消沉,而是破除执念后获得的思维升维,与屈原的执著求索形成互补的精神范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经营,证券配资的条件,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