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分刚出来,我正刷着手机,弹幕区有人说:“这中国女篮第三名,稳得跟地铁最后一排大妈一样。”
脑海里突然闪过现场的镜头,澳大利亚姑娘们笑得像刚抢完超市打折,反观中国女篮,几个核心坐在板凳上,脸色没法用“沮丧”两个字概括,更多像压根儿不想抬头碰镜头。
你要我说,气氛比医院候诊区还压抑。
其实比赛没开打前,我还真琢磨过是不是能来点“爆冷”,李月汝和李梦要是能化身无限火力,难不成真能逆天改命?
结果球一开,现实比段子还骨感。
澳大利亚那帮人,进攻像水流一样,传球、挡拆、外线三分,说实话,看得我有点想站起来给她们鼓掌。
裁判都不用多动手,分差自己就稳稳地拉开。
日本女篮这边倒也拼,可场面像极了小孩儿打陀螺,起劲归起劲,就是没法掌控节奏。
赢9分算多吗?
对澳大利亚来说,这比分就像日常三明治,没啥味道,但绝对能吃饱。
别拿“险胜”这词儿糊弄自己,数据面前讲情怀没用。
澳大利亚篮板、命中率、防守强度,样样都比日本漂亮。
中国女篮要插进去,哪怕把李月汝和李梦都打鸡血,也架不住对面一看就是“老江湖”——人家联赛里年年都是拳脚相向,哪有怕生的。
说起中国队阵容,真不是没人。
韩旭在WNBA混得也不赖,李梦打关键球,偶尔真有种“天选之女”的味儿。
可一到大赛,团队协作就像家里WiFi信号,偶尔满格,大多时候卡顿。
你说这不是气人么?
偏偏每次输了球,总有声音冒出来:“要是某某状态更好就不一样了!”
说句心里话,这种安慰听多了,耳朵都起茧。
有时候我会琢磨,澳大利亚到底怎么练出来的?
她们打球像部老卡车,越是颠簸越稳,关键时刻绝不会掉链子。
这跟她们国内联赛那种近乎“军营式”的对抗强度有直接关系。
场上没什么女皇范儿,倒像是工地搬砖,谁敢松懈,分分钟被替补拉下场。
中国女篮这边,虽然也有不少留洋球员,但联赛节奏和强度摆在那里,想学澳大利亚的狠劲儿,还得再熬几年。
场上的那些小细节,真不是电视机前能体会出来的。
你看暂停那会儿,澳大利亚教练嗓门大得像老北京炸酱面馆老板,战术布置一句顶一万句。
日本的主教练则一脸严肃,队员们点头如捣蒜。
中国队这边,表情复杂,像刚刚被数学老师点名,内心活动估计比场上战术还乱。
场下观众倒是一阵阵起哄,“加油”喊得比谁都真诚,可场上那股气势就是提不起来。
前几年中国女篮还真有点“后浪拍前浪”的气势,世界杯打澳大利亚,最后一分钟还想着翻盘。
谁知道现在,澳大利亚年轻球员一批批冒头,日本青训像流水线造机器猫,中国女篮这边青黄不接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。
你说是教练问题还是球员问题?
真要较真,八成还是整个体系的问题。
国内联赛节奏慢,防守松,关键球经验少,场上遇到高压,容易一盘散沙。
顺带说一句,网络上那些“外援万能论”真的是越看越离谱。
以为请几个大牌外教或者海外球员就能立竿见影?
想想人家日本,青训系统扎实,换一波人照样打,澳大利亚联赛强度高,谁上谁都能扛。
中国女篮还是得把基础打牢,别老想着一夜暴富,篮球这行当,没捷径。
有朋友问我,中国女篮第三名是不是已经天花板了?
我倒不觉得。
竞技体育没人能一直站在山顶,但掉下去也没那么容易。
关键是敢不敢承认差距,肯不肯下狠功夫补短板。
别总盯着明星球员的高光,团队整体才是赢球的底气。
技术、心理、战术储备一样都不能少。
说白了,想追澳大利亚和日本,别老憋着劲儿羡慕人家,踏踏实实把自家后院收拾利索。
说起来,除了场上的技术和心理,背后还有更大的课题。
现在女篮姑娘们活跃在社交网络,动不动就被拿来和国外球星对比。
有人问我,舆论压力算不算隐形杀手?
我觉得,网友有时像拿着显微镜盯着人家头发丝儿挑毛病,自己家厨房都着火了还浑然不觉。
这种外部压力,有时候比赛场上的防守还难缠。
谁顶得住,谁就能笑到最后。
数据不会说谎。
澳大利亚篮板比日本多,防守效率也高,场均失误比中国少。
中国女篮有天赋也有拼劲,但还缺点“顶级联赛”那种养出来的狠劲儿。
日本女篮虽然这场输了,但她们的青训和战术多变,未来依然是亚洲一霸。
中国队要想追上,别光喊口号,得从每个训练日开始,点滴积累。
唠了这么多,不知道你们怎么看。
女篮要想逆袭,是不是得先学会不怕输、不怕骂、不怕摔?
有啥新鲜观点别憋着,评论区见。
说不定你一句话就成了女篮下个赛季的秘密武器。
配资平台经营,证券配资的条件,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